標籤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唸[人和機器]給學生聽

上個月,陪學生去畢業旅行時,我拼命利用瑣碎時間看書、買書,帶學生去中友百貨那天,我在緊湊的十幾分鐘裡衝上誠品挑了三本書,其中一本就是【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
這本書寫作背後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宮布利希這個學藝術史的男人,年輕時嘗試寫世界史,寫作初期他正戀愛,每寫一段就在約會時讀給女友聽,觀察讀者反應如何,我讀著宮布利希的孫女批露本書寫作背後的往事,感覺有一幅畫面,增添了我對此書的興趣與情感。
回到學校,搭配六年級課本裡提到工業革命這一段,我唸讀【人和機器】這一篇給學生聽,順便把這本書介紹給他們。唸著唸著,有些學生入了神,書中工廠主人與織布工人的對話立體了他們對十八世紀英國社會的想像,機器生產對於人的生活具體的衝擊,以及社會主義思潮興起的背景脈絡。
學生問了一些很棒的問題。有人補充了他們對社會主義思潮的了解,有人提到中國大陸的共產主義制度,有人質疑[共享]和[共有]對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來說公平嗎?因為也可能有些人好吃懶做毫不努力,為什麼努力辛苦的人要跟他們共享利潤?
在學生們提出的種種問題裡,我感覺到他們思考的活力,也重新看見教學的意義--什麼是重要的?金錢。公平。正義。關懷與愛。。。。。。。一個對任何人來說都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教師的任務是感動學生


昨天開會時,小帽子指著雜誌文章的標題給我看:「教師的任務是感動學生」——看到這句話,對當老師我來說雖然不新鮮,但對近來反覆省思教學的我來說算是切中要點的提醒。
我一直思索要如何恰如其份又生動精彩地讓孩子對社會領域知識感興趣,而對十一、二歲的小孩來說,如何引發他的熱情和感動呢?這可難倒我了。
我想起多年前在小王子的教室上課時,講到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我講得投入,學生聽得專注,鐘聲響了,孩子不肯下課。小王子老師事後跟我說:「妳真會講故事!」也許是個不經意的讚賞,但這句鼓舞一直存在我心。
這學期,除了搬出張騫和漢武帝,我還陸續找了幾本鄭和下西洋的繪本和文章事先閱讀,我希望整個故事更立體,更細緻。開學的第一個月,張騫和匈奴、朱棣和鄭和、周幽王和褒姒,一組一組故事陸續出場,我自己覺得效果還不錯。
第二個月,課程進入比較抽象和不平易近人的「經貿全球化」議題。我以活動的方式進行,先給學生關鍵字的字卡,讓小組成員根據關鍵字編故事,這個故事必須跟物品製造過程或生產物品的勞工的生活有關。學生演戲的狀況各班不一,有些班的小組演得很開心、內容頗富創意,有些班的某些小組故事顯得草率、沒有太多思考,一方面是時間的問題,一方面可能是我盯得不夠緊,若學生自我要求力弱,我來回參與小組的提醒或叮嚀不夠多,結果就會很薄弱。
課程進行到尾聲時,我經過小帽子教室,跟她聊起我的教學困境,小帽子有幾項提問和建議:1.程度弱的小孩跟得上某些主題嗎,像經貿全球化這種議題? 2.在教室裡訂報,搭配主題把新聞時事帶進社會課程。 小帽子也問我是否研究過社會課綱,我說我看過,但我想她問我這問題是否在提醒我:到底小學生的社會課需要培養什麼能力?我是否理想太多,太不切實際?
這些年,我最想突破的面向,一是師生互動的鬆軟細緻度,但又需兼顧秩序的維持;一是想跳脫課本的侷限和貧乏,企圖開拓學生視野。當孩子離開我的教室多年以後,他還會記得什麼?
即使是老師的笑臉,也足夠嗎?還是自己曾經拼命寫小筆記的那種用心和熱力?我是想創造孩子有一種想要專心或喜歡一堂課的這種渴望的經驗嗎?
或許這種渴望也是一種感動?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閱讀胖媽快活日記


最近在看管家琪的胖媽快活日記。
她和兩個兒子幾年前搬到南京,這位胖媽的文章短小易讀,然而輕鬆中也刺激我思考。
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極其強烈的她和兩個兒子之間的感情。
她筆下的台灣和大陸的差異對我這個沒去過大陸的台灣人來說也很新鮮。
我想起自己年少時傾向支持台灣和大陸各走各的路,但是越來越了解整個世界的連結,看到國界逐漸的消解和地區之間的彼此競逐之後,其實想法也會有點不同。我想對於一個小小的人民來說,政權怎麼走和大歷史怎麼發展雖會影響自己的生活,但距離自己真實的生活都還太遙遠,因為每個人都在眼前追求自己認為最好的生活,這似乎才是恆常的定律。
我怎麼看待小管小姐的搬遷呢?雖然我有點羨慕和佩服她移動的勇氣和行動力,但她作為一個文化人,背後有其一定的條件資源來支撐她的遷移,這一點像我這樣的平民百姓是做不到的,因為我們沒那條件,不過我跟她一樣都愛我可愛的孩子,雖然目前年幼,但看胖媽跟兩個大孩子朋友般的感情,我隨之想像我的兩個寶寶長大後跟我之間又會是何風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