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教師的任務是感動學生


昨天開會時,小帽子指著雜誌文章的標題給我看:「教師的任務是感動學生」——看到這句話,對當老師我來說雖然不新鮮,但對近來反覆省思教學的我來說算是切中要點的提醒。
我一直思索要如何恰如其份又生動精彩地讓孩子對社會領域知識感興趣,而對十一、二歲的小孩來說,如何引發他的熱情和感動呢?這可難倒我了。
我想起多年前在小王子的教室上課時,講到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我講得投入,學生聽得專注,鐘聲響了,孩子不肯下課。小王子老師事後跟我說:「妳真會講故事!」也許是個不經意的讚賞,但這句鼓舞一直存在我心。
這學期,除了搬出張騫和漢武帝,我還陸續找了幾本鄭和下西洋的繪本和文章事先閱讀,我希望整個故事更立體,更細緻。開學的第一個月,張騫和匈奴、朱棣和鄭和、周幽王和褒姒,一組一組故事陸續出場,我自己覺得效果還不錯。
第二個月,課程進入比較抽象和不平易近人的「經貿全球化」議題。我以活動的方式進行,先給學生關鍵字的字卡,讓小組成員根據關鍵字編故事,這個故事必須跟物品製造過程或生產物品的勞工的生活有關。學生演戲的狀況各班不一,有些班的小組演得很開心、內容頗富創意,有些班的某些小組故事顯得草率、沒有太多思考,一方面是時間的問題,一方面可能是我盯得不夠緊,若學生自我要求力弱,我來回參與小組的提醒或叮嚀不夠多,結果就會很薄弱。
課程進行到尾聲時,我經過小帽子教室,跟她聊起我的教學困境,小帽子有幾項提問和建議:1.程度弱的小孩跟得上某些主題嗎,像經貿全球化這種議題? 2.在教室裡訂報,搭配主題把新聞時事帶進社會課程。 小帽子也問我是否研究過社會課綱,我說我看過,但我想她問我這問題是否在提醒我:到底小學生的社會課需要培養什麼能力?我是否理想太多,太不切實際?
這些年,我最想突破的面向,一是師生互動的鬆軟細緻度,但又需兼顧秩序的維持;一是想跳脫課本的侷限和貧乏,企圖開拓學生視野。當孩子離開我的教室多年以後,他還會記得什麼?
即使是老師的笑臉,也足夠嗎?還是自己曾經拼命寫小筆記的那種用心和熱力?我是想創造孩子有一種想要專心或喜歡一堂課的這種渴望的經驗嗎?
或許這種渴望也是一種感動?

沒有留言: